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推动矿产勘探从“经验驱动”向“智能驱动”转变——未来勘探系统研讨会暨寻宝大模型·AI+找矿预测平台发布会侧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0日  浏览次数:

打印

  7月11日,“未来勘探系统研讨会暨寻宝大模型·AI+找矿预测平台”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科研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人工智能与地质勘探的深度融合。  

  从国家战略到科技突围

  “寻宝大模型·AI+找矿预测平台”的研发是中冶地质人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履行资源安全保障职责的生动实践。“我们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强化其与勘查业务的深度融合,着力推动找矿工作从‘经验驱动’到‘智能驱动’的跨越,让人工智能的算力成为资源安全保障的实力。”发布会上,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党委书记牛建华的话语掷地有声。在全球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找矿效率与精度,成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关键。时间的指针拨回2024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AI赋能产业焕新”专题推进会召开,为地质勘探行业的央企智能化转型按下了加速键。会议提出,央企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变革,发挥场景优势带头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作为地质勘查行业的“国家队”,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闻令而动,迅速成立人工智能应用推进小组,以“未来勘探系统”研究为抓手,锚定人工智能在矿产资源勘探领域的突破应用。

  “当时,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一场理念的革新。”项目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回忆道。传统找矿依赖地质人员的经验积累和现场勘查,周期长、成本高,且受限于人力对复杂数据的解析能力。要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智能驱动”的跨越,需要打破既有工作模式,构建全新的技术体系。

  2024 年7月11日,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局长王文军领衔挂帅的未来勘探系统项目组成立,一场集结了地质、计算机、大数据等多领域专家的联合攻关正式启动。“揭榜挂帅”的机制让最有能力的团队走到台前,跨学科的碰撞擦出了创新火花——地质专家提供成矿理论支撑,数据工程师搭建多源异构数据库,算法科学家优化模型参数,软件架构师设计人机协同界面。一年间,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布国内十余处典型矿区,采集数据,验证模型,在实验室与野外之间架起了一座科技桥梁。  

  从数据海洋到靶区精准定位

  发布会现场,“寻宝大模型·AI+找矿预测平台”的演示引发了阵阵惊叹。AI找矿人工小助手、智能钻机系统、踏勘机器人和勘查无人机系统等各种推算演示……屏幕上,复杂的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物探数据经过AI处理后,清晰地圈画出找矿有利区。这项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创新成果,正悄然改变着矿产勘探的底层逻辑。

  据“未来勘探系统”项目负责人介绍,平台以“全尺度预测、全流程赋能、全矿种覆盖”为目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智能找矿体系。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数据”双驱动的模型架构,既融入了现代成矿理论的精髓,又通过海量数据训练提升预测精度;其次是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能力,将地质图、化探数据、物探曲线等不同类型信息标准化处理,打破了传统数据孤岛;最后是跨尺度应用的灵活性,既能利用1∶25万地质图进行区域预测,也能结合高精度勘查数据锁定具体靶区。

  在辽宁某铁矿远景区的找矿预测工作中,平台展现出惊人的精准度。基于地物化遥测数据的综合分析,系统自动识别出铁矿有利区165处,野外查证有利区71 处,矿化显示60处,匹配度84.51%。

  目前,平台已训练完成针对铁矿、金矿、铜矿等关键矿种的预测模型。这些成果不仅验证了技术的有效性,更让业界看到了智能找矿的巨大潜力——它不是替代地质人员,而是通过算力延伸人的认知边界,让经验与智能形成合力。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革新  

  “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成果,更是地勘行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国资委相关代表道出了这项创新的深层意义。在国家大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背景下,“寻宝大模型”的诞生恰逢其时,为提升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科技方案。

  我国地质找矿科学界的声音同样充满期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运敏表示:“在能源资源行业格局变革之际,智慧勘探、智能装备与大模型技术成为矿产勘查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寻宝大模型AI + 找矿预测平台’的发布,将推动固体矿产勘探从‘经验驱动’向‘智能驱动’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找矿预测一直是勘探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智能装备的出现提升了勘探效率和精度。我们应持续优化算法,提升模型对复杂地质环境、罕见地质现象的解析能力,增强模型泛化性与适应性,实现大模型在地质灾害预警、深海地质勘探、行星地质研究等多领域应用。

  产业界的代表们更关注技术的落地与转化。科大讯飞作为参与单位,其技术负责人分享了破解行业痛点的经验:“针对不同成矿类型模型适应性差、数据孤岛难打破等问题,我们构建了模块化的算法架构和可信的数据流通机制,既保证了模型的普适性,又保护了数据安全。”这种技术思路,为其他行业的AI应用提供了借鉴。

  王文军在总结发言中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我们应聚焦智能找矿技术革新,加快研发地勘智能体,积极构建从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到精准定位的全链条智能找矿技术体系,力争取得更多重大找矿成果,切实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同时,积极营造开放、共享、共赢的行业创新发展氛围,促进地勘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推动地勘行业智能升级。”

  发布会的落幕,恰是智能找矿时代的开端。当人工智能的算力转化为资源保障的实力,当地质人的经验与AI的算法深度融合,我国找矿工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